
資料上架時間:2019/3/28 下午 02:49:09
學系特色
本系探索地球的奧秘與各種地質環境現象的成因,課程豐富多樣,互動性高,學理與實作並重。本系雖規模不大,但系風開放,研究與教學國際化,鼓勵創新思維,老師與學生熱心服務,將所學貢獻於社會。
學科意涵
本系為地質科學系,屬於地球科學相關系所。本系研究之重點領域包含傳統地質學(如礦物岩石、地體構造、構造地質、古生物、地質資源等方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質災害(山崩、土石流、火山、地震等)、環境地質學,還有日益重要的全球變遷研究等。
學習方法

實際觀察: 野外地質調查是地質科學的研究基礎,一本筆記本、羅盤傾斜儀與地質鎚,就能到大自然學習。將學會從野外發現問題、觀察並收集資料、提出可能模型並驗證,是一套完整的自主學習能力。
圖解:野外實地調查與採樣,地質系講求實際觀察與
版權:台大地質科學系

實際操作: 地質學習過程中,於不同的地質領域皆有動手操作的機會,例如實習課能接觸大量的礦物、岩石與化石樣本,認識其特徵並動手測試其特性。於野外調查時也常有繪圖、測量與採樣的機會,並有機會能接觸物理與化學研究室、與學習電腦軟體分析大量數據。
圖解:多種分析方式,如顯微鏡與大型質譜儀
版權:台大地質科學系
暫無圖片
模型驗證: 地質系的研究與學習過程,能學習到不同種科學研究技巧,包含數學、物理與化學等,將這些基礎科學理論應用於地球科學的研究。
暫無圖片
專題討論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地質科學是地球系統中的重要一環,著重在固態地球(地圈)的實體特性,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的原理及野外觀測為基礎,探索地球內部的組構,了解地球內營力在近地表所造成的各種地質現象以及地球的發展變化。本系不同於研究大氣圈的大氣科學以及海洋圈的海洋科學,而地理系則較偏自然人文。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畢業生在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學校與政府機構均佔有重要的地位。學生經過大學部的訓練後,多對地質領域深感興趣而選擇在相關系所繼續深造,或是積極考取地質技師執照,憑專業於公家機關與私人企業任職。新興的產業如能源與材料、防災議題(風險管理與災害評估等)、環境保育等,亦與地質相關,不必將視野限縮於一處。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高中生常誤以為地質系的課程內容僅限自然現象,且僅以背誦的方式學習。其實地質領域相當寬廣,除了一般熟知的岩石礦物、地震與火山,還包括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防災、能源、工程、材料與環境,可以依據個人偏好選擇核心領域的課程學習。本系學習過程講求實地觀察、假設與合理推論,培養實作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補充提醒與說明
地質科學的學術與應用層面皆有,進入本系將有許多機會參與各式國際交流活動以及野外調查,對於喜歡探索自然,觀察自然中細微變化,或是喜好野外活動的學生,是相當歡迎的。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微積分甲
- 地質科學導論上下
-
大二必修
- 地球物質&實習
- 地球構造
- 地球歷史&實習
- 地球物理原理(含實習)
-
大三必修
- 地球化學原理(含實習)
- 地表作用與地形
- 環境與工程地質
-
大四必修
- 地質資源
- 暑期野外地質
- 專題討論
專業選修課程
-
地球物理
- 應用數學、連續體力學、基礎電腦應用、地體構造、書報討論、地震災害、應用數學 II、地球動力學、地震學原理、大地測量及遙測、斷層力學、地球科學資料分析和計算方法、地球物理探勘、學士論文(上)( 下)
-
古生物地層
- 普通生物學及實習乙上、普通生物學及實習乙下、古生物學、地層學、光性礦物學及實習、演化古生物學、生痕化石、地球系統科學概論、統計學、沈積學概論與實習、地質微生物學、同位素定年及實習、古海洋學概論、第四紀環境變遷、學士論文(上)( 下)
-
古環境變遷
- 普通化學(甲)及實驗(上)(下)、古生物學、地層學、光性礦物學及實習、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地形學、統計學、沈積學概論與實習、古海洋學概論、沈積體系、同位素地球化學、海面變化導論、火山災害與觀測、第四紀環境變遷、學士論文(上)( 下)
-
水文及工程地質
- 應用數學或工程數學(一)、水文地質學及實習、工程地質學及實習、土壤力學、應用力學、工程數學(二)、單元操作(一)、大地測量及遙測、電腦數值模擬導論及實習、有機化學及實驗乙(上)、環境工程概論
-
石油地質
- 石油及天然氣資源導論、石油地質學、水文地質學及實習、地層學、沉積學概論及實習、沉積體系一及實習、地球物理探勘上下、震測地層學、油氣系統、環境地質學、地下微生物生態系統
-
地球化學
- 普通化學(上)(下)、地球化學原理(含實習)、分析化學(一)(二)、地質熱力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同位素定年學、地化動力學、應用地球化學、氣體地球化學、低溫地球化學、學士論文(上)( 下)
-
材料科學
- 材料科學導論、光性礦物學&實習、陶瓷材料礦物學、地質熱力學、地質材料力學、地質材料力學實習、超硬材料、鑽石合成、材料化學、物理化學一
特色課程
暫無圖片
地球物質(礦物學與岩石學)
大量的礦物、寶石與岩石標本,提供一套有系統的紮實辨認訓練,為地質系研究建立良好基礎。學生能動手操作儀器,練習各種礦物與岩石材料的辨認特性,掌握其物理、化學與光學性質,除了鑑別種類外,更能認識其生成方式與環境,以及此地質材料後續的研究與產業應用。

野外地質調查
本系開設不同地區與方式的野外調查課程,培養學生到新環境後的獨立觀察與思考能力,不同的探索題目與任務,實際由眼睛觀察與雙手觸摸,不再僅是教室課堂上單方面的學習。主動學習與討論,走進大自然,是本科系的一大特色。
圖解:地質系的特色課程:野外地質調查
版權:台大地質科學系
暫無圖片
暑期野外地質
本系學生於大三升大四之暑假,探索台灣(或世界)三大岩類(火成、變質與沉積岩)的典型區域。在為期三週的課程中分組於野外進行調查,同學們需利用大學三年所學的知識,結合小組成員各自的專長,在有限的時間內發現問題、建立模型與驗證,透過分工與團隊合作,完成書面與口頭報告,培養學生們言之有理、從無到有的過程。
暫無圖片
人類世
以地球科學的角度去深究人類造成的環境問題,讓我們知道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社會大眾對它又有哪些誤解,此外也討論社會經濟面向上,這些問題是如何產生、它為什麼難以解決、有哪些可改善之處。
適合從事工作
-
工程公司或公營單位之地質師與技師
-
資源探勘,協助工程規劃與施工進行,制定防災政策,環境調查,綠能運維等等。
-
-
學術研究機構之研究人員
-
基礎地質科學相關研究,包括岩礦之化學分析與定年、數值計算與模擬、野外測勘等等。
-
-
教育單位之教師
-
國高中地球科學教育,傳遞知識。
-
系友生涯發展

圖解:鍾教授二十年的研究造山歷程
版權:鍾孫霖教授提供
中央研究院鍾孫霖院士
1981,1984與1990分獲臺灣大學地質學系學士、碩士與博士。
1991-1994臺大地質系講師與法國雷恩大學博士後研究一年。
1994-1998臺大地質系副教授。
1998-2014臺大地質系教授、特聘教授、講座教授。
2014迄今為中央研究院地球所特聘研究員,現為該所所長。
鍾孫霖教授應用各種先進的地球化學方法,長期研究與亞洲大地構造和岩石成因有關的地質問題,特別是大陸碰撞在世界屋脊 (西藏與喜馬拉雅山脈)上造成的岩漿活動,多項突破與創見受國內外矚目。在2005-2016年間獲選為多個知名國際學會的會士,獲頒世界科學院地球科學獎等殊榮。亦分別在2016年與2018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與世界科學院院士。

圖解:李鴻洲副總經理
版權:李鴻洲副總經理提供
台灣電力公司李鴻洲副總經理
美國Thunderbird管理學院 企業管理碩士
亞洲理工學院 大地工程碩士
台灣大學地質系
2016.11~迄今 台電公司 副總經理(策略行政系統)
2015.12~2016.10 台灣汽電共生(股)公司 董事長
2013.01~2015.11 台電公司 副總經理
1979年畢業於台大地質系,1982年退伍後到台電抽蓄工程處,擔任明湖電廠約聘地質師,約三年後離開台電,至泰國亞洲理工學院就讀大地工程研究所,成功以「海外學人」成為台電正式員工,參與明潭抽蓄電廠計劃及921地震後各種壩體復建工程。歷任營建處長、總工程師,期間接下台電發言人職務,更借調到子公司台汽電出任董事長,有別於傳統工程出身的台電人,兼具技術專業與實務經營經驗。
圖解:環保署魏國彥前署長
版權:魏國彥教授提供
環保署魏國彥前署長
1987 美國羅得島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
1988-1994 美國耶魯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系助理教授
1994-迄今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2009-2010 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副主委
2000-2012 台北市政府研究考核委員會主委
2014-201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魏國彥教授專長為古海洋學、古生物學,曾獲得中華民國地質學會「馬廷英論文獎」、「地質貢獻獎」。著有「全球環境變遷導論」,是第一本「全球變遷」中文教科書,獲頒教育部第一屆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政府工作方面,曾獲得行政院一等研考專業獎章、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行政院一等功績獎章。另著有「正自有山河之異」。
多元能力
空間理解:能以視覺察覺特定的空間方位,想像物體在不同方位下的旋轉樣貌。
個人特質
客觀性:多元客觀,易於參考接納外部意見,願意接納意見並有彈性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