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上架時間:2019/5/28 上午 11:37:46
學系特色
本系成立於民國70年,為全台環境領域早期創系之一,以整合環境生態保育、環境污染防治、環境化學及環境規劃與管理為教學方向,環境各領域均衡發展且科學與工程並重,除了環境專業科學知識之外,並加強工程控制技術與風險管理理念,希冀培養學生具有專業與表達能力及國際觀與競爭力。
學科意涵
環境各領域均衡發展且科學與工程並重。
學習方法
暫無圖片
課堂講授:由教授帶領同學了解課程內容。
實驗與實作:透過實驗操作訓練同學結合理論與實際操作之能力。
圖解:實驗課程
版權: envsci@thu.edu.tw

團隊學習:以課程分組的設計方式,讓學生學習團隊合作的模式。
圖解:課程分組學習
版權:envsci@thu.edu.tw

企業參訪與實習:讓學生認知業界實務工作的知識需求。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地球與環境學群主要皆以探討各種環境資源與人類生活之關聯性。本系偏重主題為
1.研究污染成因、污染衝擊及防治方法。
2.環境化學與環境檢驗分析。
3.環境生態資源永續管理。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畢業,多被認為可參加國家考試至環保單位任職或獲取技師證照開業。然而除了這些常見之出路外,本系畢業生還有更多元的工作選項。例如:環境檢測業、環境管理師、環境教育人員、甲級環境技術人員、高科技廠務及環安人員。本系常被誤解為一般環境清潔人員、水土保持與水利工程師、綠能裝置人員。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高中生因接觸地球科學的知識,而將環境領域納為地球與環境學群。實際上本系跨科學與工程兩個領域,科學偏理論探討,工程則以解決問題的實務學習。兩者結合,培養學生能以科學理論,衍生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能力。同時亦帶入管理知識,以降低解決環境問題的成本,或預防環境問題的發生。
補充提醒與說明
本系教育特色涵蓋工程、科學與生態三大面向,並通過IEET工程認證,培育學生四大目標:一、立專業於基礎:紮實的基礎語言、數學、科學能力,及環境工程與科學領域之專業知識與能力;二、行整合兼管理:辨認、解析與處理環境問題的知識整合能力及自我管理與學習能力與重視團隊合作;三、秉創新躍國際:獨立思考與創造及寬廣的世界觀;四、奉永續護地球:秉持永續發展的觀念並以環境保護為核心價值觀的處事態度。
核心課程地圖
-
不分年級必修
- 通識(人文、自然、社會三領域)
-
大一必修
- 中文
- 大一英文
- 普通物理
- 普通化學
- 普通化學實驗
- 環境工程
- 微積分
- 生物學
-
大二必修
- 大二英文
- 環境化學
- 環境污染物分析
- 環境生態學
- 微生物學
- 流體力學
-
大三必修
- 環境分析化學
- 環境統計學
-
大四必修
- 環工畢業專題
專業選修課程
-
環境議題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資源技術與管理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評估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規劃與管理
- 無領域區分
-
給水工程
- 無領域區分
-
污水工程
- 無領域區分
-
永續城市規劃
- 無領域區分
-
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
- 無領域區分
-
資源回收及廢棄物處理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噪音學
- 無領域區分
-
環工單元操作
- 無領域區分
-
動物生態調查方法與實務
- 無領域區分
-
水文學
- 無領域區分
-
工程數學
- 無領域區分
-
環保行政學
- 無領域區分
-
企業實行
- 無領域區分
-
職涯興趣探索
- 無領域區分
-
固態廢棄物處理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政策與法規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儀器分析
- 無領域區分
-
污染預防
- 無領域區分
-
永續環境系統工程
- 無領域區分
- 無領域區分
-
空氣污染控制學
- 無領域區分
-
有機化學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物理化學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微生物學
- 無領域區分
-
有害物質處理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衛生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經濟學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倫理學
- 無領域區分
-
植物生態調查方法與實務操作
- 無領域區分
-
環工職場實習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科技職場實習
- 無領域區分
-
環工倫理職場實習
- 無領域區分
-
環境資源調查與生態檢核
- 無領域區分
-
永續環境系統工程
- 無領域區分
- 無領域區分
特色課程
暫無圖片
環境議題
本系結合科學與工程的知識,讓學生能從大一開始學習認識環境問題的多面相,科學知識如何引領環境工程的污染高科技處理技術,同時亦讓學生思考再優良的技術如無有效的管理知識,一切的高科技也無法獲得最佳的環境保護成果。
暫無圖片
環境生態學
運用基礎生態學所介紹有關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關係的知識為基礎,加入當人類利用知識開始不斷的追求更便利的生活時,造成氣侯的改變,水體水質的改變,甚至為人類需求而開發出新的農產品…等等的行為,所造成生物、環境、人類三者的影響,警惕學生認知環境的脆弱。

環工畢業專題
本課程為IEET頂石課程,開設於大四下學期,此課程目的為整合學生四年來的學習成效及團隊合作,學生採分組方式進行,藉由基礎、專業及實作等課程知識,以進行其環境實務與發展等議題之研究。主題如:堆肥產甲烷氣、壓縮垃圾箱之設計、輪胎碳黑回收之可行性等。
適合從事工作
-
環境工程人員 / 工程師
-
利用各種科學與工程學原理,進行環境相關問題解決(含污染預防與控制)之設計、模擬、規劃與執行,工作內容包含水環境、空氣環境、廢棄物處理、毒性化學物質管理、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生態觀察與工程、循環經濟等面向。
-
-
環境檢驗分析人員
-
利用各種分析原理進行化學物質與環境污染物物質分析,包含各種分析方法之建立、執行與品質管制與保證。
-
-
環境類公務員與環境教育人員
-
協助進行政府相關環境保護、環境工程、與環境檢驗之政策擬定、分析與執行。此外亦可協助國家與地方環境教育之推動與執行,使環境教育普及化。
-
系友生涯發展

圖解:江光華系友全文
版權:江光華系友提供
江光華
民國71年,那個大家都忙著拼經濟的年代,甚少人談論與關心環境議題,每個人都覺得「環境」所提供的各種資源很理所當然,所以當時的我其實也不太清楚「環境科學」究竟要學習什麼?就這樣懵懵懂懂的選擇了這個科系,進入綠草如茵、書聲朗朗,擁有豐富學術底蘊的東海大學就讀。(節錄,全文如圖片)
環境問題的解決應先經「診斷」:釐清形成的緣由、分析污染的嚴重性(成分與濃度),後擬定處理對策,且要追蹤處理成效,所以「環境分析」為環境保護的基礎工作。「環境分析」是以各種科學(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的方法去檢驗各種環境介質(水質、空氣、廢棄物、土壤…)其中所含的各項污染成分。我的工作內容就是要遵循法定的檢驗方法去操作,而我的技術養成則來自於在東海大學---(節錄,全文如圖片)。

連興隆
1992年畢業,對於栽培我的母系感念在心。在學期間對環境科學的認知,從懞懂到理解乃至於最終認識這是一生的志業,都要感謝系上老師的教導。這是一個本身就很跨領域的學科,學習的經驗讓我知道,博學與專精皆是未來工作上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東海環工系,你將有機會擁有這樣的能力,未來在職場上,贏在起跑點。
2000年在美國取得環境工程博士學位後,至美國環保署國家實驗室工作兩年,於2002年返台任教於國立高雄大學至今。期間除了教授環境工程相關專業課程外,亦擔任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學務長、教務長、行政副校長等行政工作,並積極從事環境奈米技術開發與應用等相關方面的研究。能發揮影響力,啟發下一代的新思維,成就更美好的未來,是這份工作最美妙的部分。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我的母系。

黃沐域
1991選擇東海大學環工系就讀。大學期間多次參與老師的研究計畫,深覺環境工程領域充滿各種無限的想像與可能,同時也因為研究計畫的執行,即與業界多間廠商保持一定的聯繫,對於未來就業的方向與期待顯得較為明確且踏實,為了延續環工領域所學,且更加與社會上環工實務接軌,畢業後優先選擇環工顧問類型公司就業。
2000-2006從環境工程師做起,後擔任公司副理,負責主導執行政府委辦計畫,也協助環境影響評估作業;2006~2015與朋友共同創立澔宇工程顧問(股)公司,以環工顧問為主,除延續顧問公司之執行經驗外,亦開始面臨各種企業管理上之挑戰;2015/05至今,另與朋友再創設典唐資材(股)公司,將在校所學與多年的顧問公司歷練結合,針對事業單位產出之事業廢棄物進行再利用或處理作業,有效減輕環境負擔。

王喜青
1995/09進入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學習有關於環境分析、工程及生態相關內容,個性上較喜歡戶外,故就學期間較常參與生態研究室的研究,後來選擇就讀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而從理工背跨領域至
2004至2011年間,分別在民間及林務局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擔任教學人員,環科的生態背景與研究經驗幫助我「讀懂」環境,成為教學的內容知識。2011年轉任為東眼山的經營管理團隊迄今,2016年成立與人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內容需要輔導成立環教設施場所,環科的工程背景知識,亦提供了我在規劃課程和設計教案的養份。目前正攻讀環教博士班。
多元能力
計算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基礎的加減乘除運算,並快速且正確地推算與導出答案。
個人特質
合作性: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事情;能包容,勉力求全,願意妥協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