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上架時間:2020/6/22 下午 03:28:36
學系特色
本系創立於民國52年,以培養大氣科學專門人才,從事大氣科學研究或氣象服務事業為目的。五十多年來已培育超過二千人以上的畢業生服務於政府氣象部門、國內外研究機構、教育機構以及各行各業,是國內大氣科學高等教育的搖籃。師資網羅自國內外知名大學,並有高速計算實驗室、天氣預報實習教室、大氣科學資料庫與電腦平台,還設有全國大學唯一的「華岡氣象播報台」及「從事氣象預報業務許可證」,提供學生多元學習。
學科意涵
大氣科學研究大氣的組成、結構、物理現象、運動規律、化學反應。以觀測和數值模擬解析、詮釋大氣運動系統發展過程的規律機制,這些系統包括全球規模環流、熱帶氣旋、溫帶氣旋、雷暴、龍捲風…等。研究目標包括改善天氣預報、季節預報、年代際預報以及人為擾動(二氧化碳增加)對全球氣候變遷的作用。
學習方法

課堂講授:講述大氣科學相關基礎理論。
圖解:專業課程上課情形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野外觀測與實作:結合課堂知識進行實際操作。
圖解:探空作業操作實作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天氣與氣候診斷分析、電腦上機實作。
圖解:數值實驗設計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畢業論文專題:培養團隊合作、獨立思考、研究專業能力。
圖解:畢業研討會學生報告情形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移地學習:藉由至國外學習機會,瞭解國外發展現況。
圖解:參觀中國華風影視集團節目主控中心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大氣科學與天文學的研究有時會讓人困擾,因為早期的人類,把天上的現象或物體都當作天文的一部分,太陽、月亮、星星和天上的雲、閃電、彩虹都被歸類為天文學。近代,科學家把大氣層內的區域劃分為大氣科學和氣象學,而天文學所研究的範圍則通常是指我們太陽系以外的區域,包括了恆星、星系和整個宇宙。所以雲、彩虹,這些大氣層內的現象,屬於大氣科學,但有時當看到彩虹、日暈、幻日等現象時,我們也會請教天文學家。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由於大氣科學學習內容涵蓋大氣科學理論、資料處理分析(大數據分析),因此不僅能在氣象單位(中央氣象局、民用航空局、研究機構)發展外,也可以所學的程式撰寫、資料處理能力在資訊相關領域具有競爭力,未來更會因應氣候變遷衍生的氣候調適問題,使得在防災應用、綠能(太陽能、風能)產業的需求增加。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在電視上當我們看著預報員或氣象主播以優雅、專業的口吻,用幾張天氣圖就告訴我們未來的天氣演變,很容易吧!但真的如此?事實上,那是經非常多繁重訊息的前置研究、分析、研判後,以最單純、易懂方式呈現的結果。光鮮亮麗的背後均是辛苦付出的成果。
補充提醒與說明
雖說就讀本系需具有數理與電腦程式設計能力,但此僅為本系畢業後應具備的能力,而非進入本系的門檻。只要對大氣科學研究有興趣,本系所設計的課程可協助同學逐步完成相關的核心能力。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地球系統科學概論
- 大氣科學概論
- 普通化學
- 普通化學實驗
- 微積分
- 普通物理學
- 普通物理實驗
-
大二必修
- 大氣熱力學
- 應用數學
- 流體力學
- 大氣測計學
- 雲物理學
-
大三必修
- 大氣動力學
- 天氣學
- 大氣輻射學
專業選修課程
-
劇烈天氣
- 近地面微氣象學、衛星氣象學、數值天氣預報、天氣分析與預報學、氣象觀測與資料分析、雷達氣象學、颱風動力學等
-
氣候變遷
- 氣候學、氣象資料統計、熱帶氣象學、全球變遷導論、北極的暖化與衝擊、基礎物理海洋學等
-
氣象應用發展
- 氣象傳播學、數位氣象傳播實務、環境科學概論、衛星科技概論等
特色課程

氣象觀測與資料分析
此門課程先介紹陽明山地區可觀測到的天氣系統(如:鋒面過境、彩虹、浪雲等)特性,再將學生分為地面組、測風氣球組、探空組、雨滴粒徑組等,針對天氣現象設計小型的觀測實驗計畫,各組將蒐集到的資料利用電腦程式進行處理及繪圖,最後綜合各組的結果進行報告及討論,將過去所學的理論、實作及應用合而為一。
圖解:測風經緯儀高空風觀測實作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氣象傳播學
此門課程會安排業師介紹氣象主播的工作環境、擔任氣象主播需具備的條件及播報技巧等,讓學生瞭解氣象播報整體流程後,安排學生分組製播天氣預報影片,由業師針對作品進行指導及檢討,讓學生可為進入相關職場先做準備。
圖解:業師林嘉愷先生指導同學播報氣象的儀態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天氣分析與預報學
此門課程透過實際天氣個案的分析與預報,引領學生進入天氣預報的領域。學期中將以每週實際的天氣預報,介紹預報過程及所參考引用的資訊,同時分享分析與預報天氣的經驗,並簡述相關天氣系統的特徵,幫助學生在上完本課程後,能學會如何簡單地預報天氣及解讀天氣預報訊息。
圖解:陳怡良老師介紹即時氣象資料自動接收系統
版權: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自有照片
適合從事工作
-
氣象預報師
-
執行氣象觀測、資料分析、天氣預報等業務。
(1)政府單位如氣象局、民航局、國家防救災中心、水利署、環保署、消防署、空軍氣象聯隊、台電公司。
(2)民間單位如氣象顧問公司、氣象儀器公司、環境顧問公司、風險顧問公司等。
-
-
大氣科學家
-
從事大氣科學基礎與應用研究。工作機構如學校、中央研究院、相關研究機構。
-
-
電腦軟體工程師
-
從事電腦程式設計、電腦資安管理。
-
系友生涯發展

程家平
1977年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在校期間即對當時才興起的電腦科技十分投入,奠定未來結合電腦程式運算與大氣科學理論,完成大量資料處理的程序,縮短天氣預報時程、提升準確度的基礎。
1986年考取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同年進入中央氣象局資訊中心工作,1988年取得碩士學位。歷任中央氣象局資訊中心技正、副主任,氣象科技中心主任,2006年回任資訊中心主任,現為中央氣象局副局長。
從氣象出發結合電腦科技,在氣象領域持續奮鬥、努力,期望能以自己所學經由改進氣象預報精準度貢獻社會。

王永壯
1979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1987年取得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碩士,同年直攻博士學位,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
1987年研究所畢業後,至中央氣象局服務,歷任課長、台北氣象站主任、專門委員。
1994年轉任民航局技正。
1997年至國科會服務,任職科長、處長、中區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現職為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是以大氣科學專長進入職場,隨著各種不同屬性職務性質轉換,逐步由科學人轉型為科學管理,甚至高科技產業管理專才的典範。

林嘉愷
1986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就讀。
1990年畢業後即進入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擔任預報員,期間也繼續在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攻讀碩士(1994年畢業)。
1999年進入民視公司擔任氣象主播,以國、台語雙聲帶配合豐富手勢,以及有如隔壁大哥哥的親民現象,將艱澀不易懂的預報內容轉化為易知、易懂、易執行的語言,成為專業氣象主播的代表性人物。
多元能力
計算能力:能熟練地運用基礎的加減乘除運算,並快速且正確地推算與導出答案。
個人特質
堅毅性:專注投入,竭盡全力,有始有終,堅持到底,使命必達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