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上架時間:2019/8/13 下午 02:11:03
學系特色
本系之前身為「語文教育學系」, 95年因師範學院升格為教育大學,轉型為「語文與創作學系」,設「語文師資組」與「文學創作組」各一班。本系旨在培育全方位的文學創作、國小語文教育專業人才,使其具備多元文化之豐富內涵,並在教學、創作上獲致全面發展。本系教師實務經驗豐富、背景多元,有文學創作、哲學思想、出版編輯、小學教育、華語教學等,為同學開拓視野。本系有設備先進的高互動教室與學生活動空間,為師生提供了舒適
學科意涵
相較於「中文系」、「中國語文學系」、「華語文教學系」,本系則更為多元。開課內容包括傳統中文系的古典課程、現代文學的創作課程、小學教育學程、編輯採訪學程、華語文教學學程等。學生可以根據性向、發展願景,規劃個人的學習計劃。
學習方法

主動探究:本系培育學生擁有語文或教育相關涵養,學生能針對文學或教育議題進行反思,養成學生夠深入思考問題,並能進一步對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進行主動探究之能力。
圖解:智慧翻轉語文之數位多媒體語文教學工作坊
版權:語創系

合作學習:在未來工作場中需要的是互助合作,在學期間,學生需有機會經由互動獲取知識、完成任務,且在過程中積極發展溝通、協調的能力。
圖解:同學課堂分組討論任務
版權:語創系

批判思考與分析:在資訊氾濫的今日,為解讀分辨訊息,了解人際互動的真意,分析批判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必不可缺。學習中教師將引導學習者經由文本賞析判讀、語料分析、資料比對,抽絲剝繭探究真相,能夠針對相關議題提出創見或建議。
圖解:教師將引導學生分享意見
版權: 語創系

實務應用:本系兩組課程均能和產業連結,學生在本系就讀期間有機會進入出版業、補教業或教育領域中實習,讓學生能熟悉外來就業場域,並能學以致用,降低學用落差,將所學理論和實務結合,應用在實際就業場域中。另外,學生於本系接受語文表達與書寫等訓練,能將此能力應用到一般業界所需之基本文書處理上,具備就業基

創新思考與創造力:本系課程透過訓練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對文章之批判賞析,讓學生能對議題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也鼓勵學生不侷限既有想法,主動提出不同角度之思考,使用創新創意思考能力開發教材或進行創作。
與相關科系之異同
本系分為「文學創作」、「語文師資」兩組,相濟互成,是國內獨具特色的語文科系。就系所總體而言,有別於中文系或應用華語文學系,因為本系包含文學創作、培育國小及華語教學師資等兩大主軸,系所座標與指向明確。
生涯發展容易誤解之處
本系師資組畢業生除了從事小學教育外,亦可以進入一般公司行號擔任行政,或從事公職。經由編輯採訪學程,為教材編寫、出版社編輯工作奠基;修習華語文教學學程,培養以中文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能力,再配合小學教育專長,可赴海外小學、國際學校、僑校任教。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語文創作學系師資組,為國小師資培育機構,但易被誤解為創作教學。本組課程結合了傳統國學及現代文學,並加入教學的學理基礎。四年學習的內容能兼顧多元、古典與創新。此外,本系亦設有多種實務性課程與學程,讓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齊頭並進。
補充提醒與說明
除了課程設置外,系上亦提供產業或國內外教育實習機會,可先行瞭解職場,也舉辦各項能力檢定,測驗學生國語文能力及板書能力,使學生能增加對文學的理解及教學上板書書寫能力;系上不定期舉辦各類講座及研習,邀請各界專家分享經驗,包括文學創作、出版社實務、教學研習、經典文學講座等。
核心課程地圖
-
大一必修
- 國音及說話
- 兒童文學
- 文法與修辭
- 文學概論(上下)
- 語言學概論(上下)
-
大二必修
- 中國文學史(上下)
- 文字學(上下)
- 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一)(二)
-
大三必修
- 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三)(四)
- 國語教材教法(專題)
- 中國思想史(上下)
-
大四必修
- 多媒體國語文教學導論
專業選修課程
-
古典文學
- 專書專題:本領域提供師資組學生古典文學和語文方面之涵養,除能提升自我涵養,也能夠應用於未來之語文教學上
-
華語文教學
- 語言學(語音、語法、語義、詞彙、語用、應用語言學)、教材教法、教材編寫、課程設計、文化課程、測驗與評量等,讓學生能夠具備教授非中文母語者華語所需之基本教學能力
-
編輯採訪
- 編輯學、雜誌學、出版學、採訪與寫作、媒體識讀
-
作文教學
- 文法與修辭、作文教學設計與實習、寫作理論
-
國小教育學程
- 讓學生具備國小教學應有之教學相關知識與技能
特色課程
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
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為本系重要的必修課程,四個學期四學分,在大學時期即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的興趣及能力。此課程又再細分成四個組別:古典文學、華語文、現代文學、兒童文學,由各領域專業教師進行教學。在第四學期舉辦大學生論文發表會,由各組優校學生發表論文,藉此相互觀摩、學習。

國語文教材教法/國語文教材教法(專題)
配合國民小學教育學程,本系開設國語文教材教法及專題,兩學期對語文教材及教學進行討論及演示,由具有國小教育背景及教材編寫之專業教師進行授課,加入新教學法及教育趨勢,除了實際編寫文本、課堂演示外,亦到小學現場進行實際教學。
圖解:國語文教材教法課程

語文的創造力
本課程著重創作與理論的交互模式,並觀察專家作家、詩人及其詩作,探討其中極富創造力、生動感之典範文本。在課程當中,教師要求學生創作三至五篇作品,並於創作後點評,讓同學相顧觀摩學習,提升語文的敏感度。
圖解:本系學生創作
版權:語創系
適合從事工作
-
國小教師
-
在公立或私立學校教導學生初級基本的學業、社交、和其他組構技巧。
-
-
華語教師
-
教授英語相關語言與文學課程,包括語言學和比較文學。
-
-
教材編寫人員(包含數位教材製作)
-
編寫紙本與多媒體教材、教師手冊與學生作業本。
-
-
編輯
-
在出版社、雜誌社從事編稿、改稿、校對、版面設計、印務協調、發行等事務。
-
-
課程企劃師
-
於教育機構等擔任課程總體規劃、課程設計與相關行政事務等工作
-
系友生涯發展
圖解:李志宏教授
版權:李志宏教授
李志宏(大學教授,80級畢業)
1987年秋,負笈本系前身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渥蒙師長啟迪,幸窺學術宮牆,領略學問奧妙。在學期間研讀中國文學,浸霑師範教育,參與校內外社團活動,期能奠定日後成為人師之基本能力。惟因緣際會,1991年夏結業後,未接受分發教學,參加助教甄選留校服務,1992年夏畢業改聘為專任助教。
1991年留校任職後,因考量未來升等需求,即砥礪進修,切盼能掌握學術門徑。幸賴上天眷顧,1992年秋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班,1996年夏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秋就讀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2005年春獲得博士學位。現職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圖解: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頒獎典禮
版權:謝欣芩老師
謝欣芩(大學助理教授,95級畢業)
本系兼顧語文教育與文學創作能力之培養,課程多元豐富,且訓練紮實。大二與大三必修之「治學方法與論文寫作」,習得學術研究與論文寫作之方法,參與研討會發表論文,啟發對於學術研究的熱情,因而決定繼續升學,選擇以台灣文學作為目標,考取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而後赴美國奧勒岡大學攻讀東亞語言文學博士。
在語創系所受的師資培育訓練,在美國就讀博士班時順利獲得獎學金進行華語教學,並且同時考取台灣與美國的華語教學證照。獲得博士學位後,除了學術研究累積的成果與經歷之外,同時具有華語教師資格,得以如願取得美國的教職工作,於衛斯理安大學東亞學院任教一年。然而希冀將美國所學教予台灣的學生,因此回到母校任教。

圖解:劉立妤老師
版權:劉立妤老師
劉立妤(國小老師,103級畢業)
大學就讀國北教大語創系師資組,除了培養了古典和現代文學相關的興趣與知識外,也透過參與服務性社團、史懷哲計畫、師培生相關檢定、研習活動等,接觸了許多營隊和到國小實習的相關經驗,引發了自己在教育上的熱忱和對孩子的喜愛,因而決定走上教師這條路。確定志向後,畢業便開始投入半年實習,努力準備教檢和教甄的考試。
實習結束後因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因此決定放下其他縣市的考試,先考附小的代理老師;而第二年就在自己的奮鬥中和師長同儕的相助下,順利考取台北市正式老師,也因附小有缺額,想回報這裡對我的栽培,因此回來繼續擔任導師。這段過程雖然辛苦,但也非常謝謝有許多貴人陪伴在身邊,更讓我體會孩子的成長是會帶給自己力量。

圖解:105年訪問潘文忠博士(時任教育部長)
版權:公共電視青少年新聞議題節目《青春發言人》
蔡伃婷(公視節目企劃,106級畢業)
準備大學的時候,就希望未來可以深入認識文學與人文領域,於是我在高三時,請假到各個有興趣的大學科系旁聽,還記得在語創系旁聽林于弘老師的新詩與習作,相較其他人文藝術校系的課程,我在這堂課中感受非常愉快,了解語創系課程架構後,也覺得很符合我想多元學習的想法,因為對教育也有興趣,於是最終申請了語創系師資組。
語創系多元豐富的課程,提供我許多養分與滋潤,作為節目企劃,語文教育的課程,讓我精準掌握兒少節目的用語;編輯採訪的課程,讓我在主持與企劃上都能更加專業自信;古今文學專書課程,則提供我廣闊的視野;最重要的是,不同的文學創作與理論課程,帶給我對於世界不同的想像,讓我能為臺灣做出值得被細細品味的優質節目。
多元能力
寫作表達:能運用精準的詞彙、語句寫作,有效並正確地傳達訊息或想法。
個人特質
樂群性:關心别人、對人友善、隨和、喜歡處在人群中、樂於參與
圖表來源為該校系之重視百分比,加總為100%;百分比越高,代表越重視。